清明时节中医膳食养生

清明时节,守护脾胃正当时

清明将近,细雨纷飞,万物复苏。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诊室里,一位中年男子满脸焦虑地诉说着自己的不适:“医生,我最近胃胀、胃口不好,还总是拉肚子,这是怎么回事啊?”今年45岁的陈先生是一名项目经理,平时工作压力大,饮食也不规律。医生仔细询问了陈先生的病情,了解到陈先生前几天回了趟老家祭祖,期间吃了不少青团,再加上祭祖时淋了雨,回来后就开始出现胃肠不适的症状。

医生告诉陈先生,清明时节,肝木旺盛,容易克脾土,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,再加上此时湿气较重,若不注意调养,很容易引发胃肠疾病。在完善相关检查,并结合陈先生的舌、脉象后,医生认为他除了脾胃虚弱外,还有一定的湿气侵袭,为他开具了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,并嘱咐他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。“你平时工作忙,饮食不规律,这也是导致脾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以后要注意按时进餐,避免暴饮暴食。”医生语重心长地叮嘱道。听完医生的建议,陈先生回家后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,配合中药调理,胃肠不适的症状很快得到明显改善,胃口也比之前好多了。

清明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处于仲春与暮春交接之际,万物复苏,草木吐露新绿,天地间流转的阳气也显得尤为清新。《岁时百问》中曾言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然而,此时的气候也较为特殊,天气多变,雨水渐多,早晚温差大,这是因为此时天地间的阳气逐渐强盛,春之木气达到巅峰,但阴气并未完全退却所致。这种环境变化对我们的人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清明时节我们应当如何调护脾胃,为身体筑牢健康防线。

PART.01

清明气候对脾胃的影响

清明前后,虽已入春,但寒气尚未完全消散,湿气却逐渐加重。中医认为,湿邪最易侵犯脾胃。脾胃一旦被湿邪所困,运化功能就会受到阻碍,就如同在潮湿的天气里,衣物难以晾干,脾胃在湿邪的影响下,也难以正常 “消化” 和 “运输” 食物中的营养。加之受天地气机变化的影响,此时人体肝气正处于旺盛阶段,肝气过旺则容易克制脾土,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。在清明时节,人们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所以,调肝健脾、行气化湿是清明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