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消失并不代表治好了

诱导期的治疗目标相对直观,例如确保患者每天大便一次,且成型、没有脓血等。然而,不少患者看到自己症状有所缓解,便误以为治好了,开始擅自停药。事实上,肠道黏膜的溃疡并没有真正愈合。

“UC患者的依从性差,常常擅自减量,甚至停药,这些行为是导致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就像高血压一样,虽然药物可以将血压降到正常,但一旦停药,血压就会回升。”张晓岚教授指出,患者停药 时,黏膜可能还没有完全愈合,病情很可能会随时迅速加重。有一部分患者,在停药时症状暂时消失,黏膜部分愈合,病情似乎好转,但停药仍然会加重原本的病情以及增加复发的风险。此外,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维持治疗,肠道持续处于炎症状态,会大大增加癌变和并发症的风险。

张晓岚教授提醒,不建议IBD患者在维持期频繁进行肠镜检查,根据病情,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即可。重要的是,患者要学会观察症状的改变,及时判断病情是否有复发或加重。比如大便次数、是否有脓血、是否有粘液,尤其要关注直肠受累的症状,最典型的是里急后重,便意频繁但解不出来。

此外,UC可能会有肠外表现,如结节性红斑或坏疽性脓皮病等,还要关注消化道大出血、肠梗阻、肠穿孔、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。

最后,张晓岚教授表示,作为终身疾病,UC患者需要在饮食、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。在饮食方便,患者不应过度忌口,尤其是在疾病缓解期,以免因过度忌口导致严重贫血。。应遵循高能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的原则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其次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。患者应戒烟戒酒,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。可以适度的运动,这样有助于增强体质,改善肠道功能,延缓疾病复发。此外,由于IBD患者中常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及时的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。患者应定期与医生沟通、随访,进行健康检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