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近在查房时,我遇到一位患者,他自述腹泻、黏液脓血便仅持续两周,并伴有高烧达40℃。病程虽短,但内镜下出现了典型的深凿样和纵行溃疡。这种情况下,不能被轻易诊断为UC。当我仔细追问病史时,发现患者早在五个月前就已出现里急后重、肛门坠胀不适,并伴有持续性便血。这表明他的实际病程远长于两周,从而排除了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可能,最终确诊UC。”张晓岚教授指出,所谓对策,核心仍然是医生对患者病史的细致询问和扎实的临床能力,明确初次发病时的病史和病程演变,是最终准确诊断的关键。
(来源 / pexels)
症状消失并不代表治好了
闯过“诊断关”,患者还将面临“治疗关”。擅自停药的“大坑”很多患者都踩过。由于UC目前尚无法治愈,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将UC治疗目标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两部分。
据张晓岚教授介绍,在活动期,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诱导缓解,即症状消失,同时血清和粪便中的炎症标志物恢复正常,并争取实现内镜下的黏膜愈合。而在缓解期,治疗目标则是实现长期无激素的临床缓解,炎症指标恢复正常,并保持黏膜愈合,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。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长期结局,避免残疾和切除肠道,同时保障患者身心健康,提升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