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网红“通便茶”是个更隐蔽但影响极大的问题。不少老年人便秘久治不愈,就盯上了这种快速“见效”的东西。
这类产品大多打着天然、植物、排毒的名义,实质含有番泻叶、芦荟、大黄等强刺激性泻药成分。
短期看,确实排便通畅,但长期使用,会造成结肠黑变、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功能紊乱,形成药物依赖。一旦停用,便秘比之前更严重。
更严重的是,这类茶常被包装成“茶饮”,让人误以为可以天天喝。一些人年纪越大,喝得越多,以为通便是排毒,实则是在削弱肠道本来的自我调节能力。

长期下去,肠道菌群失衡,营养吸收差,抵抗力下降,一有外感刺激就容易引发腹泻脱水。
对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,这种快速脱水式泻下极其危险,容易诱发低钾、心律失常,甚至加重已有的心衰表现。
这四种茶的共同点在于,它们都打着“喝茶”的名义,却让喝茶这件事偏离了最初的养生目的。本来,茶是调节节律、润喉解腻的工具,但一旦走偏,反而成了负担。
问题不在茶,而在茶被如何使用。60岁之后的身体状态,已经不允许随意添加刺激,也不支持长时间摄入可疑成分。
有些人觉得,不喝浓的、不喝甜的,偶尔喝点也不至于出事。这种想法忽视了一个事实:老年人的代谢反应是“积累性”的。不是一两次出问题,而是日复一日地给身体添加错误信号。
很多检查指标之所以在某一天突然失控,其实是每天那一杯“不以为意”的茶在背后做着推手。
真正合适的做法是,选品质过关的淡茶,控制量,定时饮,避免空腹,不混乱种类,不滥用功能标签。
喝茶是门技术,更是一种修炼。不是喝得多就好,也不是喝得贵就有用,而是要合适当下的身体状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