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视角下的月经不调:从根源调理女性生理平衡

月经,作为女性生理健康的 “晴雨表”,其周期、经量、颜色的变化,往往映射着体内脏腑功能与气血运行的状态。在中医理论中,月经不调并非单一病症,而是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及气血失调密切相关的 “信号”,调理需遵循 “辨证求因、审因论治” 的原则,从根源恢复女性生理平衡。
中医认为,“肾为先天之本,主生殖”,月经的产生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息息相关。若先天肾气不足,或后天因劳累、生育过度耗伤肾精,易导致肾精亏虚、冲任失养,出现月经推迟、经量稀少,甚至闭经的情况,部分女性还会伴随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畏寒肢冷等症状。这类证型的调理需以补肾益精、调理冲任为主,常用熟地黄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女贞子等中药材,也可搭配艾灸关元、肾俞等穴位,温补肾阳、滋养精血。
“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”,情绪波动对月经的影响尤为显著。现代女性常因工作压力大、情绪焦虑或抑郁,导致肝气郁结、气机不畅,气血运行受阻,进而出现月经提前、经量或多或少、痛经明显,且经血中多夹杂血块的症状,同时可能伴有胸胁胀痛、烦躁易怒、失眠多梦等表现。针对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,调理需侧重疏肝理气、活血调经,柴胡疏肝散、逍遥散是经典方剂,可搭配陈皮、香附、当归、川芎等药材,疏解肝气、畅通气血;日常还可通过饮用玫瑰花茶、练习八段锦等方式,帮助舒缓情绪、调节肝气。
“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若饮食不规律、过度节食或脾胃虚弱,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,气血生成不足,出现气血两虚型月经不调,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、经量偏少、经血颜色淡红,且伴随面色苍白或萎黄、乏力疲倦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此类调理需以健脾益气、养血调经为核心,常用八珍汤、归脾汤加减,搭配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熟地黄等药材,增强脾胃运化能力,促进气血生成;饮食上可多食用红枣、桂圆、山药、莲子等健脾养血的食材,辅助改善体质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医调理月经不调注重 “周期养护”,需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(卵泡期、排卵期、黄体期、月经期)调整用药与调理方案,同时结合个人体质、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方案。此外,保持规律作息、避免过度劳累、注意腹部保暖,也是预防与改善月经不调的重要辅助手段。唯有从脏腑、气血、情绪多维度综合调理,才能真正恢复女性体内的生理平衡,让月经回归规律与顺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