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视角下的湿疹:成因、证型与调理方法

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在中医里被称为 “湿疮”“浸淫疮”,其特点是皮疹形态多样、瘙痒剧烈、反复发作,可发生于任何年龄、任何部位,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。从中医理论出发,深入了解湿疹的成因、证型,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调理方法。
中医认为,湿疹的发病与内外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。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,即先天体质较弱,脾胃功能失调。中医有 “脾主运化水湿” 之说,若脾胃虚弱,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水湿在体内积聚,日久化热,湿热内蕴,再加上外界因素的诱发,就容易引发湿疹。此外,情志失调也是重要内因,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、抑郁,会导致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,火热之邪灼伤肌肤,进而诱发或加重湿疹。
外因则包括风邪、湿邪、热邪的侵袭。春季多风,风邪易夹杂湿邪、热邪侵袭人体肌肤,导致肌肤气血运行不畅,出现湿疹;夏季气候炎热潮湿,湿热之邪旺盛,更容易侵入体内,引发湿疹;另外,接触某些过敏原,如花粉、尘螨、动物皮毛,或食用辛辣、海鲜、牛羊肉等发物,也会刺激肌肤,诱发湿疹。
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,中医将其分为多种证型,常见的有湿热浸淫型、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。
湿热浸淫型湿疹多急性发作,常见于身体的四肢、躯干等部位。皮疹表现为红斑、丘疹、水疱,水疱破裂后会出现糜烂、渗液,伴有剧烈瘙痒,患者还可能出现口干、口苦、大便干结、小便黄赤等症状。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,常用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加减,可搭配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、泽泻等中药材,起到清热燥湿、利水消肿的作用。
脾虚湿蕴型湿疹多病程较长,皮疹颜色较淡,以丘疹、丘疱疹为主,渗液较少,伴有瘙痒。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溏薄、神疲乏力等症状,舌淡苔白腻。调理时需健脾利湿,可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,药材多为苍术、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等,能健脾益气、祛湿止痒。同时,可配合食疗,如食用山药薏米粥、莲子百合粥等,增强脾胃功能。
血虚风燥型湿疹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,皮疹表现为皮肤干燥、粗糙、脱屑,瘙痒剧烈,夜间尤为明显,患者还可能伴有头晕、失眠、面色苍白等症状。治疗以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为主,常用当归饮子加减,包含当归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等养血药材,以及防风、荆芥等祛风药材。此外,可外用一些具有滋润肌肤、止痒功效的中药药膏,如紫草膏、黄连膏等。
在日常护理方面,湿疹患者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,避免过度清洗,尤其是不要用热水烫洗皮肤,以免加重皮肤干燥和瘙痒。选择宽松、透气的纯棉衣物,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。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海鲜等发物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同时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,促进湿疹的康复。
需要注意的是,湿疹的调理需要长期坚持,且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调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。若湿疹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,建议及时就医,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,切勿自行用药,以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