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吃的越少,活得越久?
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德?麦卡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动物实验。
教授将遗传基因和体重相同的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,对甲组小白鼠限制热量的摄入,乙组小白鼠则不限制。
研究发现,乙组小白鼠在第175天后骨骼停止生长,而甲组小白鼠第300、500、1000天后,骨骼仍然缓慢的生长。而且乙组小白鼠各个体态肥胖,基本不到两年半就全都死,但甲组小白鼠却活了3-4年,患病率也更低。
之后美国国立研究院的芭芭拉?汉森博士也开展了相似的实验,其中将小白鼠换成了猕猴,并且也做了限制饮食和不限制饮食两个实验组。
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研究,最终进食不限制组有50%的猕猴死亡,而限制饮食组中只有12.5%的猕猴死亡。
这项研究指出:限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少猕猴罹患糖尿病、心脏病以及癌症的发病率,延长猕猴的寿命。
必须要提醒的是:少吃不是盲目节食或者单纯少吃。医学界认为:在保证蛋白质、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物质前提下,采用低热量的饮食,能够帮助预防多种疾病,保障健康,利于长寿。
除此之外,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衰老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800只小鼠,研究得出:限制性饮食或许尽早开始效果更好,晚年开始效果将大打折扣,且需要长期坚持。
三、院士的“养生法”:他们从来不“贪吃”
不少在医疗健康界工作多年的专家,他们都坚持着“少吃一口”的习惯。
1.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:吃的差不多了,马上离开饭桌
孙院士每天只吃七分饱,甚至为了躲开美食的诱惑,等吃的差不多了,就会马上离开饭桌。甚至也不会和家人在饭桌旁聊天,害怕说着说着,自己就忍不住多吃。
2.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:什么都不贪吃
陈君石院士,始终保持健康的体重标准。谈到自己的饮食经,他说:健康的吃法就是什么都吃,什么都不贪吃。
“什么都吃”就是要饮食均衡,饮食多样化,主要以谷类为主,多吃蔬菜水果和大豆,而吃鱼、禽、蛋、瘦肉就要适量。不能偏食,各种食物都要吃,食物无好坏,关键在于搭配是否合理。
“什么都不贪吃”,不要喜欢什么食物就吃很多,长期如此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。
陈院士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,并且从来不“贪吃”,但是陈院士却很会搭配食物,比如他红烧肉照吃不误,但是吃红烧肉的同时也会注意少吃或不吃其他高脂食物,并且合理的搭配其他蔬菜水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