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说想长胖十斤,你是否会觉得他在“凡尔赛”?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愿望,对于炎症性肠病(IBD)患者而言,却显得过于奢侈。
IBD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性疾病,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(UC)和克罗恩病(CD)两大类型。拉肚子、便血、肚子胀痛、肠穿孔、肛瘘……IBD患者被各种消化系统顽疾所困扰,且这种痛苦常常是“终身制”。
“我国IBD患者数量虽然不算庞大,且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,但我们的发病率增长速度却远超欧洲。根据预测,到2035年,我国新增IBD病例数将达超过4.1万,死亡病例将增至约6500人,全社会和患者个人的负担都会急剧增加。”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鹿泉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张晓岚教授指出。与此同时,IBD的诊断依然存在漏诊、误诊率高的问题,擅自停药等现象也普遍存在,也极大的限制了IBD的临床治疗效果。
疾病诊断没那么容易
确诊IBD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早年间,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,UC延迟诊断的现象普遍存在,平均延迟时间长达两年,约1/4的患者需经历三次诊断才能最终确诊。
张晓岚教授告诉搜狐健康,UC的诊断没有明确的“金标准”,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、肠镜和病理结果。如果这些检查结果都符合,则还需要排除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,才能最终确诊。此外,由于UC是一种慢性病,如果患者发病时间不足6周,医生也不能轻易做出诊断,而是需要通过认真随访后,再进行二次评估。
事实上,很多疾病的症状都与UC高度相似,表现为腹泻、黏液脓血便、腹痛,甚至伴有发热。因此,在确诊UC之前,患者往往要做大量的检查,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挑战,也往往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。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病友分享自己的就诊经历时也提到,医生并不会轻易下定论确诊,而是采取尝试性治疗,提供若干可选的用药方案,但这对患者而言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困扰和难题。
医生也常常面临无奈的境地。因为即使内镜表现符合UC的特征,也不能完全确定就是UC。这种情形,正如在素食餐馆吃饭,看着是肉,其实是豆腐一样。
那么,如何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?张晓岚教授认为,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回到患者的床头,从患者病史中寻找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