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我的树叶快凋零了”
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。数据统计,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为5.6%,8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40%。
有人曾形象比喻,老年痴呆症就像是一块心智 “橡皮擦”,一步步把人的记忆、语言、认知甚至是行动能力擦去,直至把患者变成一具空壳。对于患者来说,生活变得混沌迟缓,电影《困在时间里的父亲》里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主人公安东尼这样描述自己的感觉:“我的树叶快凋零了。”
而对于家属来说,照顾患者是一件身心俱疲的事情,小到喂饭、上厕所、洗澡,大到喂药、就医、外出,每一件本应该很简单的事情会变得非常困难。而由于自理能力、认知功能严重下降,很多患者脾气会变得异常暴躁,甚至不可理喻,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,晚上吵闹不睡,这些同样会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二、老年痴呆的6个征兆,越早发现越好
目前,老年性痴呆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,预防大于治疗,早期识别、诊断疾病,尽可能地将治疗时间提前具有重要意义。
1、 记忆力减退、记忆混沌
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常被误认为是 “人老了”的正常现象,殊不知有些情况反反复复发生,则需引起重视,考虑老年痴呆的可能性。
如对近期事件容易遗忘,如不记得早餐吃过什么,不记得自己是否做过某件事,不记得曾经计划好或与人约定好的事情,通常可能出现反复做某一件事情的情况。
但另一方面,患者可能会牢牢记住脑海中一些久远的事件,甚至认定自己活在过去。如伴侣已经去世,却坚定认为对方还陪在自己身边。
2、 注意力、判断力减退
如坐着看了半天的电视节目,但家人一问却发现ta什么都没看进去;买菜、穿衣等很小的事情需要考虑很长时间,瞻前顾后无法拿定主意。
3、 语言障碍
说话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欲求,或者总是无意义地唠叨、重复,没办法跟家人正常交流。与此同时,患者可能在与家人的交流中常表现为答非所问,交谈能力下降甚至丧失,导致患者最后仅能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,或直至沉默不语。
4、 视空间障碍
患者对事物在空间的定位发生偏差,如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;在家来回晃悠,找不到自己的房间;无法辨别物品的前后左右,无法完成穿衣、穿鞋等动作,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。
5、 失认、失用
失认最常表现为认不出自己的家人,或是混淆家人的身份,哪怕是曾经感情深厚的伴侣或是疼爱至深的孩子,都可能在患者眼中变成“陌生人”。失用,即患者丧失已经熟练掌握的某些技能,严重者甚至无法使用简单工具,如筷子、牙刷等。
6、 性情大变
这一症状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,但也不应忽视。如有些性格原本内向的患者可能变得话多、兴奋、易激怒;而原本性格开朗的患者可能变得孤僻、沉默寡言,不与人交流。由于人格改变,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被害妄想、随地大小便等古怪行为。
需要提醒的是,上述症状可能不会同时出现,或是因为病情早期而表现得不明显,可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类似症状发生,应立即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,尽早干预。
三、积极面对,患者家属共参与
老年痴呆症,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疾病,更是整个家庭的经济即精神负担。面对疾病,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。
1、 切忌病急乱投医
临床上,常常遇到患者或者家属非常惧怕被诊断为“痴呆”,或是病急乱投医、各处求偏方妙药的情况。其实,这种心态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。确诊后,患者和家属要对疾病有正确认知态度,积极咨询专业医生,寻求可靠帮助。
2、 日常重视康复锻炼
虽然老年痴呆症没有特效药物,但目前研究认为,积极锻炼能够帮助延缓认知功能下降。因此,鼓励家属及患者可以共同参与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及体育活动,比如计算力变差的可以练练口算,记性不好的可以背背英语单词、记记歌词,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也是有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