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时养生:中医教你跟着节气调身心

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“天人合一”,强调人体与自然节律的同步性。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人观察自然变化的智慧结晶,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,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之道。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不同,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变化,因此需根据节气调整饮食、作息和运动方式,才能达到“未病先防”的目的。

‌顺时养生是中医理论中顺应自然节气变化调整生活作息、饮食和运动的养生方法‌,核心原则为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通过调和人体与自然节律的同步性来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。

        《顺时养生》是高巍著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养生类书籍 。全书以中医“天人相应,效法自然”理论为基础,围绕四季更替与昼夜节律展开,系统阐释节气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、气血运行的影响。具体提出“顺时摄生”理念,按春护肝、夏养心、秋润肺、冬补肾的脉络,制定起居饮食方案:夏季晚卧早起防气血耗散,秋季早卧早起助气血收敛,冬季早卧晚起顺应冬藏 。同时细化十二时辰养生法,强调卯时(5-7点)排便、辰时(7-9点)早餐调理胃经、午时(11-13点)心经当令宜午休等昼夜作息规律。内容融合传统节气文化与《黄帝内经》养生框架,形成完整的时间养生体系 

        立春后阳气渐生,养生重点在于 “疏肝理气”。此时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如踏青、放风筝,通过舒展身体促进阳气升发;饮食上宜多吃韭菜、菠菜等辛甘发散的食物,避免生冷油腻,防止阻碍阳气运行。夏季阳气旺盛,易出现 “心火过旺”,可多喝绿豆汤、莲子粥清热解暑,同时注意午休 “养心”,避免长时间暴晒耗伤津液。
        立秋后气候干燥,“秋燥” 易损伤肺阴,养生需以 “滋阴润肺” 为主。可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润燥食材,用麦冬、玉竹泡水代茶;晨起可练习深呼吸,增强肺功能。冬季天寒地冻,阳气潜藏,是 “养肾藏精” 的关键时期。饮食上应注重温补,如羊肉、核桃、黑芝麻等,帮助身体储存能量;作息需 “早睡晚起”,避免熬夜耗伤肾阳,同时可通过泡脚、艾灸肾俞穴提升阳气。
        除了四季调整,一些特殊节气也有专属养生方法。如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,民间有 “冬至大如年” 的说法,此时可通过进补增强体质,但需根据体质选择温补或清补,避免盲目滋补;清明时节湿气较重,易引发关节不适,可通过艾灸膝关节、食用祛湿的红豆薏米粥改善。遵循节气养生,本质上是顺应自然规律,让身体在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保持健康状态,这也是中医 “治未病” 思想的生动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