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提升免疫疗法多,日常生活重养生
醒脾法:针对脾运失权、精微失布者,常见人群有肥胖、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等。表现为头晕健忘、昏沉倦懒、消化不良、时有粘汗、食后困睡、体力耐力下降、舌淡胖、齿痕重、苔腻、脉虚或濡或滑等。常用的方剂有实脾散、香砂枳术丸、资生丸、四磨汤口服液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石菖蒲、佛手、苏合香、香附、厚朴、藿香、陈皮、砂仁、枳壳、冰片等。
除湿法:针对湿盛浸淫、阻碍气机者。表现为头重身痛、关节酸楚、面浮肢肿、脘腹痞闷、时时泛恶、舌苔白腻、脉紧或缓等。常用的方剂有参苏饮、葱豉汤、九味羌活汤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羌活、独活、杜仲、牛膝、威灵仙、木瓜、桑寄生、草果、薏苡仁、荠菜等。
降浊法:针对浊毒内蕴、阻塞孔窍者,糖尿病、肥胖、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为多见。表现为头昏倦懒、虚乏汗出、午后周身不适、身热不扬、时有咽肿目赤、食后困睡、便粘尿浊、体力耐力下降,舌紫或暗、苔厚腻、脉滑。常用的方剂有甘露消毒丹、半夏泻心汤、连朴饮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石菖蒲、威灵仙、厚朴、槟榔、木香、菊花、佩兰等。
活血法:针对瘀血内停、脉络不畅者。表现为头昏耳聋、身痛且有定处、急躁善怒、入暮潮热、夜寐多梦、面青唇紫、时有干呕,舌质暗红、有瘀点或者瘀斑、脉涩或弦紧等。常用的方剂有通窍活血汤、补阳还五汤、血府逐瘀汤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当归、丹参、赤芍、川芎、地龙、三七、玫瑰花等。
益肺法:针对肺气不足、久咳不愈者。表现为感冒咳喘等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、虚乏易感、胸闷短气、动则喘甚、喘促自汗,脉虚数等。常用的方剂有补肺汤、补中益气丸、九仙散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黄芪、防风、泽泻、大枣、白术、升麻、虫草等。
宣肺法:针对肺气不宣、久咳不愈者。表现为病势缠绵、干咳少痰、咽干喉紧、胸闷痰粘、怕风畏寒、自汗盗汗、心悸短气、舌淡脉虚等。常用的方剂有清肺汤、桔梗汤、加味甘桔汤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升麻、细辛、麻黄等。
疏肝法:针对肝郁脾虚、脏腑不和者。表现为情志不舒、头痛目眩、寒热错杂、口苦呃逆、胃腹痞满、月经不调,舌红、苔黄、脉弦等。常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、逍遥丸、半夏泻心汤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柴胡、郁金、合欢皮、川楝子、陈皮、酒白芍、茵陈、栀子等。
解毒法:针对热毒壅盛、脏腑郁热者。表现为抑郁烦躁、口干舌燥、倦怠乏力、疮疡肿痛、阴痒潮湿、男子尿浊遗泄、女子带下浊臭,舌红、苔黄、脉数等。常用的方剂有栀子豉汤、清心莲子饮、清暑益气汤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黄连、栀子、金银花、菊花、蒲公英、连翘、莲子、鱼腥草、木蝴蝶、绿豆、芦荟、蜂房、大蒜等。
固涩法:针对气血、精津滑脱耗散者。表现为体虚羸弱、自汗盗汗、心悸短气、肺虚久咳、久泻失禁、遗精带下,舌淡、脉虚细弱等。常用的方剂有真人养脏汤、牡蛎散、九仙散、生脉饮、六味地黄丸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山茱萸、五味子、乌梅、肉豆蔻、莲子、芡实、薏苡仁、益智仁等。
安神法:针对五脏功能失调、神志不安者,常见免疫功能紊乱、易患过敏性疾病等。表现为惊恐善怒、心神烦乱、健忘心悸、失眠多梦、耳鸣眼花、口舌生疮,舌红、少苔、脉细数等。常用的方剂有朱砂安神丸、天王补心丹、左慈丸等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茯神、龙骨、牡蛎、酸枣仁、龙眼肉、灵芝、远志等。
开窍法:针对浊瘀交阻、蒙蔽孔窍者。临床多为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病、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等。表现为情绪不畅、头晕健忘、昏沉倦乏、肢体困重、入夜尤甚、多梦嘈杂、胸闷心悸、消化不良、舌暗红或紫、苔浊腻、脉弦滑等。常用的方剂有菖蒲郁金汤、不忘散。可使用的中草药有苏合香、安息香、石菖蒲、天麻、僵蚕、雄蚕蛾、火麻仁、郁金、细辛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