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误食急救:黄金 5 分钟内必须做的 3 步关键动作

一、黄金 5 分钟 “优先级操作”(先保命,再处理)

1. 1 分钟判断:先看 “是否窒息”(最危险)

          窒息信号:突然不能哭 / 说话、双手掐脖子、面色发紫(10 秒内必须反应) → 立即做:1 岁以上用海姆立克法(冲腹部),1 岁以下用拍背压胸法(叩肩胛区 5 次 + 按胸口 5 次),边做边喊人打 120。

          无窒息信号:意识清醒、能正常呼吸→ 立即做:找误食物质的包装 / 残留(30 秒内找到,决定后续处理),同时让家人准备送医。

2. 2 分钟处理:按 “物质类型” 选方法(禁盲目催吐)

          腐蚀性物质(洁厕灵、电池、染发膏)。5 分钟内必须做的关键动作:① 喝牛奶 / 蛋清(200-300ml,保护黏膜);② 立即抱孩子去医院(不耽误)。绝对不能做:催吐(会二次灼伤食道)、用醋 / 碱中和。

          普通药物 / 毒物(感冒药、老鼠药)。 5 分钟内必须做的关键动作:① 意识清醒时,喝温水 300ml,用手指抠舌根催吐;② 若误服老鼠药,需额外加一步:先喝蛋清再催吐。 绝对不能做:孩子昏迷时催吐(防止呕吐物呛入肺部)。

          尖锐 / 电池异物(枣核、钉子、纽扣电池)。5 分钟内必须做的关键动作:① 禁止吃任何东西、喝任何水(避免异物划伤肠道);② 保持孩子安静(不要跑跳),立即送医。绝对不能做:喂馒头 / 米饭试图 “压下去”(可能戳穿肠道)。

          光滑小异物(硬币、小珠子)​。5 分钟内必须做的关键动作:① 若孩子无不适,喂 1-2 根煮软的韭菜(利用纤维包裹异物);② 密切观察是否腹痛,一旦有不适立即停喂并去医院。绝对不能做:用力拍背(可能让异物移位)。

3. 2 分钟准备:送医前 “必带 3 样东西”(省时间)

          误食物质包装 / 残留(如药盒、电池碎片,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毒性);

          呕吐物样本(用保鲜盒密封保存,若已进行催吐需带上);

          手机(提前查好最近儿童医院急诊路线,路上给医生发消息,说明孩子年龄、体重、误食时间及误食物质)。

二、特殊人群:婴幼儿急救 “易错点” 修正

1. 1 岁以下婴儿(气道梗阻)

          正确动作:用前臂托住婴儿,让其趴在自己腿上(保证婴儿头部低于身体),用掌根叩击肩胛区(注意不是后背中间),力度以能听到 “嘭” 声为准,叩击 5 次后将婴儿翻过来,在两乳头连线中间按压胸口(深度 3-4cm)。

          错误动作:直接抱起来拍后背(会导致异物嵌得更深)、用成人海姆立克法冲击腹部(容易损伤婴儿内脏)。

2. 3 岁以下幼儿(误服药物)

          剂量判断:哪怕只误服 1 片成人药(如降压药、安眠药),也必须催吐后送医(幼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,少量药物也可能引发中毒);

          喂药技巧:催吐时用小勺喂温水,不要硬灌(避免引发呛咳),催吐后立即擦干净孩子嘴角,防止孩子二次误食呕吐物。

三、5 分钟内 “救命误区”:3 个最容易犯的错

          所有窒息情况:别等 “拍背”,海姆立克法或拍背压胸法必须 “连续做”,直到异物排出或急救人员到场(中断操作可能错过最佳急救时机);

          误服酒精 / 樟脑丸:误服酒精(如料酒、米酒)时禁催吐(酒精会刺激食道,催吐还可能引发呛咳),应让孩子喝温水;误服樟脑丸时禁喝牛奶(脂肪会加速毒物吸收),需直接催吐;

          电池误食:无论孩子有没有不适,2 小时内必须到医院(电池漏液会在 1 小时内开始腐蚀肠道,耽误时间可能需要手术)。

四、1 分钟 “事后检查”:急救后必看 2 点

          若异物排出 / 催吐后:观察孩子呼吸(是否急促、有杂音)、精神状态(是否嗜睡、烦躁),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生;

          送医路上:保持孩子侧卧(避免呕吐时呛到),不要喂任何东西(包括水),同时跟医生实时反馈孩子状态(如 “刚吐了一次,现在能哭了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