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顽固抱有养儿防老以及重男轻女的父母群体中,他们还非常容易将学历越高和不孝顺父母完全对立起来。在这类父母眼里,孩子上学了,在外面工作了,进而翅膀硬了,什么都不听自己的了,所以就是不孝顺。
可事实上,孝顺和学历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联。那些没有上大学,没有走出乡村的很多男性,同样也存在不孝顺的情况。而很多上过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,对待父母却也很好。
之所以有的父母将高学历和不孝顺划上等号,是因为认知上存在很大的误差。在这类父母的眼里,孩子是附属品,必须要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安排,而且不论对错。
这种感觉带有农耕时代的传统思维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愚孝。比如在古代极力推崇的二十四孝里,有一个故事叫郭巨埋儿,说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因为家里穷他打算把自己的亲儿子埋了,然后这样就能剩下一部分粮食让母亲吃。
这种观念在现代人看来完全不符合常理,不仅仅是愚孝的问题,简直是杀人犯。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模式下,统治阶层为了推崇父母大过天的观念,才不断向社会灌输这种依附性的孝顺意识。
而究竟什么是孝顺,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而是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个体。但是一些抱有传统观念的父母,仍旧会用过去的思维来衡量子女的所作所为,在这些父母看来,子女不听从自己,甚至顶撞自己,就是不孝。
可事实是,只有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独立的,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人格,那么在感情上才能展开对父母的反哺。
同样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,王祥卧冰就相对好很多,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喝上鲫鱼汤,他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去融化河冰,这完全是处于他自己的自主意愿。这种行为就好比现代社会,有的父亲得了尿毒症,儿子捐献自己的肾脏救父一样。
同样,如果父母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,那么作为子女不必背负所谓的不孝骂名,而违心的去迎合。只有独立的意识,才能造就独立的感情。
补充阅读:年轻时父母一碗水端不平,老了你还会尽孝吗?
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内心存在这样一种纠结,认为小时候父母偏爱于兄妹或者姐弟,觉得年轻的时候父母没有一碗水端平,进而在父母年老之后,自己该如何去做的态度上纠缠不清了。
上文已经提到,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受客观因素支配的,再加上现实环境的一些影响,父母偏爱于某一方的情况很常见。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,你长大之后几十年也不必再耿耿于怀。
再者,导致父母陈旧的意识,不一定他们自己的错误,他们可能也是在外部环境下才产生的一些观念。人都是环境的产物,设想把你自己放回到父母那种成长的年代,也许你同样也会出现与他们相类似的想法。
所以说,既然你的观念更新了,你能够站在一个更为客观准确的角度来看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,那你难道还看不清父母身上的瑕疵是如何造就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