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有 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 的说法,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屏障器官,其状态直接反映体内脏腑功能、气血运行与阴阳平衡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肺主皮毛”“脾主运化,其华在唇四白”,可见皮肤问题并非单纯的表面现象,多与肺、脾、肝等脏腑失调密切相关。无论是反复长痘、干燥脱屑,还是湿疹瘙痒、色斑暗沉,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体内失衡的根源。


从辨证角度看,常见皮肤问题的诱因可归为四类。一是 “肺经风热”,肺主宣发,若肺热内蕴,热邪循经上蒸面部,易引发痤疮、毛囊炎,表现为红肿痘痘、伴随口干咽燥;二是 “脾虚湿蕴”,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,湿邪外溢肌肤,会导致湿疹、荨麻疹,出现皮肤瘙痒、渗液、舌苔厚腻;三是 “肝肾阴虚”,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熬夜,肝肾阴液不足,不能濡养皮肤,易出现干燥、皱纹、色斑;四是 “气滞血瘀”,情绪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,瘀血凝滞肌肤,会加重色斑、暗沉,还可能伴随月经不调。


中医调理皮肤遵循 “辨证施治、内外兼顾” 原则,核心在于从根源改善体内环境。首先是饮食调理,针对肺经风热者,可多吃梨、百合、莲子等润肺清热食材;脾虚湿蕴者宜食红豆、茯苓、山药等健脾祛湿食物,避免辛辣、甜腻、生冷食物加重体内湿热;肝肾阴虚者可搭配枸杞、银耳、桑葚等滋阴食材,帮助滋养肌肤。
其次是生活习惯调整,中医强调 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保证每晚 11 点前入睡,能促进肝血修复,减少色斑生成;避免过度清洁皮肤,尤其是秋冬季节,可选用温和的草本洁面产品,防止损伤皮肤屏障;此外,适度运动如瑜伽、八段锦,能促进气血循环,让皮肤获得充足营养,改善暗沉。


在中医外治方面,可根据肤质选择合适的调理方式。干燥肌肤可外用当归、玉竹、杏仁等熬制的药膏,起到滋润保湿作用;痤疮肌肤可用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煮水敷脸,辅助清热消炎;色斑问题则可通过针灸刺激血海、合谷、太冲等穴位,调节气血运行,淡化色素。需注意的是,皮肤调理需长期坚持,避免急于求成,只有让体内脏腑功能恢复平衡,才能养出持久健康的好肤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