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理论中,皮肤并非孤立的体表组织,而是 “五脏六腑之华”,与肺、脾、肝、肾等脏腑及气血津液运行密切相关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肺主皮毛”,皮肤的润泽与防御功能,依赖肺的宣发作用将气血津液输布体表;同时,脾运化水湿、肝疏泄情志、肾滋养精血,均会间接影响皮肤状态。因此,中医调理皮肤问题,多从 “内调脏腑、外修养护” 双管齐下,而非单纯针对表面症状。


肺经风热型痤疮是青年群体高发的皮肤问题,多因肺经蕴热,加之饮食辛辣、熬夜导致内热加重,热邪循经上蒸面部,引发粉刺、丘疹,常伴随口干、咽喉肿痛、大便干结等症状。调理需以清肺散热、凉血解毒为主,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,搭配黄芩、栀子、连翘等清热药材;外用可将金银花、野菊花煮水湿敷,帮助缓解红肿炎症。日常需避免食用火锅、烧烤等热性食物,多吃梨、百合、莲藕等润肺食材,同时保证规律作息,减少内热积聚。


脾虚湿蕴型湿疹常见于婴幼儿或脾胃虚弱人群,多因脾运化功能失常,水湿内停,泛溢肌肤引发红斑、丘疹、渗液,伴有瘙痒反复发作,且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稀、舌苔白腻等症状。这类湿疹的调理核心在于健脾祛湿、燥湿止痒,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,搭配茯苓、薏苡仁、苍术等健脾祛湿药材;外用可选用苦参、地肤子、蛇床子煮水清洗患处,起到燥湿止痒的作用。饮食上需避免生冷、甜腻食物,可多吃红豆、山药、莲子等健脾食材,同时注意保持患处皮肤干燥,避免过度抓挠。


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多见于中年女性,多因长期熬夜、情绪焦虑或产后气血耗伤,导致肝肾阴虚、精血不足,不能濡养面部肌肤,加之肝气郁结、气血运行不畅,色素沉积形成黄褐斑,常伴随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调理需以滋补肝肾、养血祛斑为主,常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,搭配女贞子、墨旱莲、当归、川芎等药材,既能滋养肝肾精血,又能活血淡斑;外用可将白茯苓、珍珠粉研磨后调敷面部,辅助淡化色斑。日常需注重情绪调节,避免长期焦虑,可通过枸杞、菊花泡水饮用,同时做好防晒,减少紫外线对色素沉积的刺激。
中医强调 “治未病”,皮肤健康的养护同样需注重日常调理。无论何种皮肤问题,均需结合个人体质辨证施治,避免盲目使用激素类药膏或偏方。同时,保持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情绪舒畅,配合适度运动促进气血循环,才能从根源改善皮肤状态,实现由内而外的润泽健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