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时摄养是以顺应四季阴阳变化为核心的中医养生方法,主张通过协调精神、起居、饮食及运动,实现人体与自然规律的同步调摄。其核心理念源于《黄帝内经》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理论,强调根据四时物候调整养生策略。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》专设“四时调摄笺”,首次系统建立包含每月养生程式、导引功法的四季调摄体系。

中医养生的核心精髓在于 “天人合一”,主张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,尤其要遵循四季更迭的节奏。《黄帝内经》早有记载: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这短短八字,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四季养生密码。
春季阳气初升,万物复苏,人体也需顺应 “生” 的节律。此时宜早睡早起,清晨可到公园散步、打太极,让身体随阳气舒展;饮食上可多吃韭菜、菠菜等温补食材,帮助肝气疏泄,避免因肝气郁结引发头晕、失眠。需注意春日风邪易侵体,早晚温差大时要及时添衣,防止风寒感冒。


夏季阳气最盛,养生关键在 “长”。此时可适当延长户外活动时间,午后阳光强烈时则宜静养,避免中暑。中医认为 “夏气通心”,高温易让人心火旺盛,可多喝莲子心茶、绿豆汤清热解暑;晚餐宜清淡,少吃辛辣油腻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。夏夜虽热,也需盖薄被护腹,防止湿气侵入脾胃。
秋季天高气爽,万物收敛,养生重点在 “收”。此时应早睡早起,清晨可登高望远,呼吸清新空气;饮食上宜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润肺食材,应对秋燥引发的口干、咳嗽。秋季昼夜温差增大,要注意添减衣物,所谓 “春捂秋冻”,适度耐寒能增强身体抵抗力,但老人、小孩及体弱者需避免受凉。


冬季天寒地冻,万物蛰伏,养生核心在 “藏”。此时宜早睡晚起,避免熬夜消耗阳气;户外活动可选择在正午阳光充足时进行,以防寒邪伤身。饮食上宜多吃羊肉、萝卜、栗子等温补食材,帮助身体积蓄能量;睡前可用热水泡脚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手脚冰凉。
顺应四季调整作息与饮食,看似简单,却是中医 “治未病” 的智慧体现。坚持下去,便能让身体与自然同频,养出不易生病的好体质。
